缺失的父爱或母爱再也找不回来了

男人代表阳刚,应该像山一样高大、伟岸、勇敢与坚强。女人代表阴柔,应该像水一样柔软温润。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小的孩子会无形中以同性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儿子学习爸爸做男人的样子,女儿学习妈妈做女人的样子。如果父母的男女角色混乱,孩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的榜样,很容易误入歧途,慢慢发展成同性恋。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32岁的H是一个典型的男同性恋,他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高中学历,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性格温和包容耐心,而母亲非常威严,控制欲很强,非常强势,说一不二,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妈妈作主。H有两个姐姐,分别大三岁大两岁。母亲的脸上很少有笑容,H从小就不喜欢妈妈,只喜欢爸爸。父母的感情也不怎么好,H跟爸爸的关系很好,H无形中取代了妈妈的位置成了爸爸的小情人。因为妈妈太严厉了,家里三个孩子都很乖很听话,同时也很胆小。
小的时候,两个小姐姐喜欢把H打份成女孩子来玩。H回忆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对男人非常感兴趣。在只有三四岁的时候,H在河边看着别人游泳,H看到一个成年男人让一个小男孩摸他的生殖器,H感觉很刺激很兴奋。爸爸曾经带回家一本黄色书,里面的性感的男人和女人图片,但是H只对性感的男人感兴趣,对丰满的性感的女人毫无兴趣。在五六岁的时候,H经常到邻居家找一个读初中的大哥哥玩,晚上就跟大哥哥睡在同一张床上。晚上H经常摸大哥哥的生殖器,感觉非常刺激非常有快感,这种情况持续有半年之久。小学的时候,H还曾经多次偷窥过一个男老师洗澡。在小学时,H表现得有点女孩子气,但到初中以后,身上就没有女孩子气了,从外表上看,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但如果你跟他接触多,你会发现他内心其实很女气,比如感情非常细腻丰富敏感多疑,喜欢斤斤计较,心胸很小。
H初中高中的时候,主要精力都在学习上,没有太多时间考虑感情的事情,也没怎么关注自己的性取向问题。到了大学的时候,H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就是同性恋,但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并不痛苦,他觉得没什么。大学的时候H在网上认识一个恋人(男人),两人交往了一年之后不了了之。
大学毕业之后,H也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家里只有他一个儿子,如果不结婚不生子肯定说不过去的,父母是接受不了的。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H也像别的男人一样通过相亲结婚。H为完成父母的任务,跟一个女子A结婚了。A女子是一个性格很好的很大度的女子,深受H父母的喜欢,但是在夫妻性生活上,A非常痛苦。两人结婚一年多,从来没有过一次正常的夫妻性生活,只有过一次插入,但马上就射精了。原因是H对老婆的身体非常排斥,一碰到老婆的身体,就感觉很难受,像吞了苍蝇一样难受。
A一直在忍受老公,以为时间久了,老公会慢慢改过来的。但结婚一年多了,老公对自己的排斥丝毫没有改善,A把这个情况告诉家公家婆,H的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于是强行命令H来接受心理治疗。A想要一个孩子,如果能跟老公有一个孩子,就算老公不喜欢自己,也愿意维持这样的婚姻。H也想要一个孩子,因为要完成父母的心愿。但H不愿意通过正常性生活让老婆怀孕,希望到医院通过体外受孕来让老婆怀疑。A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种屈辱的方式,最后两人只好离婚。

早在H没有结婚之前,H就有一个同性恋人了,这个同性恋人比H大14岁,是一个离异的单身男人,有一个读大学的女儿。H跟这个同性恋人的感情很深,H扮演的是女性的角色,像很多女人一样,H很害怕自己的爱人会在外面粘花惹草,很喜欢吃醋。H跟这位大自己14岁的男人在一起,很像H小时候跟爸爸在一样的感觉。
即将为人父母的男女,看了这个故事,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男人一定要活得像个男人,女人一定要活得像个女人。如果夫妻关系有问题要及早调节,如果调节不了,可以好聚好散,不必要为了孩子免强凑合在一起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均衡的爱,如果只爱一方而排斥另一方,孩子的心理会出问题的。孩子不喜欢某一方父母,一定不是孩子的问题,一定是那一方父母的问题。H从小就很讨厌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因为母亲凶巴巴的冷冰冰的,让人不舒服,当然就排斥啦。

 

评论:我们身体的营养需要均衡,如果严重缺少某种营养,身体会出问题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心灵的营养也需要均衡,父爱和母爱是我们最重要的两种心灵营养,如果缺少这两种营养,但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替代品,也还可以健康成长。如果缺少父爱母爱,又没有相应的替代品,心灵就会出问题。缺少就会想办法补偿,这是符合心理规律的行为,最可怕的是不但缺少这个东西,还讨厌排斥这个东西,这就出大问题了。
像上面这个H男性,他小的时候缺少母爱,他不但不寻找母爱或替代品,反而讨厌母亲,讨厌排斥母爱,导致心灵越来越扭曲,成为同性恋患者。过度缺少母爱的男人,当他们长大谈恋爱或结婚之后,就容易强求自己的恋人或爱人扮演自己母亲的角色,而他自己无形中扮演一个小男孩的角色,要求恋人和爱人无条件地爱他、关心他、呵护他,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的理由是:“你既然爱我,就应该照顾我的感受,就应该满足我的需求,否则怎么还叫爱我?”
他们在这个亲密关系中完全忘记对方是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不可能无条件爱自己的独立的人,他们完全意识不到对方爱自己是有条件的,与小时候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完全不同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而恋人爱人爱自己是有条件的,如果不符合某个条件,爱是不成立的。比如这个女人爱你的条件是希望你成为一个成熟的有责任心的、有担当的、勇敢独立坚强的、能让她感觉放心安全靠得住的男人,而真实的你却像一个小男孩一样撒娇任性没责任感胆小怕事,她当然就不喜欢你、不爱你啦。不但不会爱你,还可能会非常鄙视你,连正眼都不会看你。于是矛盾冲突就会产生,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讨伐对方,各自感觉自己很委屈,感觉自己当初真是瞎了眼才会看上这样的人。

同样的道理,缺少父爱的女人在亲密关系中无形中要求对方像父亲一样宠爱她,呵护她,她不高兴的时候,就会说好话像哄小孩一样哄她。如果老公不会这样做,她就会非常愤怒,就会吵架甚至摔东西。有一位女性就是因为老公不会哄她,认为老公有心理问题,要求老公接受心理治疗,要把老公改造成她希望的那样。但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没想过自己需要成熟起来,不要继续像小孩子一样苛求别人宠爱自己。

这些幼年童年缺少父爱母爱的男人或女人,他们强求自己的另一半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结果一定是失败的。如果没有经历失败,他们是不会甘心的。失败一次两次三次之后,他们就死心了,就知道世界上不可能有人再来担任他的父亲或母亲了,缺失的父亲或母爱再也找不回来了,找不回来就不找了,自己成长起来,靠自己去面对人生的困难,于是心灵就慢慢地成长起来。

 

有些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一些正常需求被严重剥夺,于是便把满足这种需求看得比任何一种其它方面的需求都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而忽视了其他,这种过度的重视可能会变成一种偏执,使人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

每个人就像一本书一样,不过阅读自己比阅读别人更难。

发表评论